我曾问过某酒店品牌创始人这个问题,但被几句不痛不痒的回答塘塞过去。这个品牌从小客栈起家,现在已经是中国本土高端度假酒店界的“网红”,但却频频出现在各大民宿主题的活动现场。是的,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精品或设计型酒店显然已经是民宿相关活动及评选中的主力参与者。也难怪啊,动辄两三千一晚的房价,已经可以与不少酒店平起平坐了。所以也很好理解上个月末在杭州某大型民宿论坛上,主办方提出,“精品酒店与民宿的边界开始消失,民宿最终会走向Resort(度假村)的方向”。但,这真的是消费者想要的民宿吗?
丽江和大理,国内第一批客栈(民宿)的兴起地,但过度开发导致的本地风土人情变味,房东与租客之间的矛盾激化等问题,值得其他地方的民宿主人和当地政府借鉴
写到这里,我想起老谢。过去的八九年间,这位资深媒体人一直在做一件事:住民宿。仅国内就住了100家以上,此外还去了台湾、欧洲和北美。他的分享之一是,西方的民宿,当地人平均一个月的工资能住上半个多月,而在中国,普通白领的月工资只能付得起三五天的房费,是人家的五分之一左右。
在价格不亲民的背后,大多数国内民宿还存在不少问题,老谢的体会是,开民宿的多是设计师和媒体人,他们比较注重设计风格,但在功能、舒适度上做得不够,除了隔音、供暖、热水出水速度这些被客人投诉的小细节,比较严重的一个现象是民宿之间的个性差异化不大,导致的尴尬局面是,走遍大江南北,可能感觉住的都是一家民宿。更严重的是,绝大多数民宿主人不在店里,或参与度不高。
作为国内民宿发展的成功典范,莫干山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外来客来取经。
但佛好请,经难念,不是所有山村都适合“莫干山模式”。
去年这里成立了一个民宿联盟,今年的5月10号中国首个民宿学院也将在这里揭幕
作为住过国内外十几家民宿的消费者,我也经历和思考过老谢说的这些。在莫干山,我曾被某家民宿潮湿的被子冻醒;在南京,某家民宿让我感觉身在莫干山,而不是千年古都。而当我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去住某家民宿,想听老板亲自聊聊他的故事时,却发现站店的都是聘用的小年轻和本地阿姨,更不用去想跟着主人去民宿周边走走。而这些软性服务,才是民宿最初打动人心,区别于星级酒店的核心所在。
但在国内,民宿产业已经成为各种投资方、地产商、众筹机构和当地政府的战场。为了什么呢?简单来说就一个字:钱。用自己的闲钱去赚更多的钱,用别人的闲钱去赚钱,以及让会赚钱的人来本地开民宿,吸引越来越多的有钱人来消费,来投资,新时代的村干部们个个摩拳擦掌,要把自己所在的村子变成下一个莫干山。甚至在最近一次活动上听到一位民宿创始人说,接下来的计划是要品牌化、连锁化。
去年开始大热的浙江松阳,被媒体誉为“最后的江南秘境”。
和莫干山一样,最早一批来开民宿的都是设计师和媒体人。
不可否认,民宿的开发的确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,让更多的当地劳动力返乡,同时有想法的外来人士,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。但是,当这个村的民宿和那个屯的民宿长得几乎一样的时候,还有什么体验感可言呢?再有,经营民宿不同于开酒店和农家乐,它需要更细腻、更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,假如老板不能亲力亲为,还有谁能把这个民宿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好好打理呢?一句话,民宿不是你想开,想开就能开。
距离上海坐高铁只需要四个半小时的黄山,周边有众多古村,
相比浙江民宿产业的红火,这里相对要冷清一些,但也预示了它在未来有更多可能性。
“我理想中的民宿,有人,有温情,有风景”,这是我去年在专栏中写到的一句话,现在我依旧抱有这样的理想,并且开始幻想去上海郊外一个有萤火虫的村子里开一家自己的民宿,好玩儿的是老谢也有开民宿的想法,不过他说时机未到,现在的他创建了一个叫做“栖客”的平台,有些民间协会的性质,教人怎么开民宿,怎么打理民宿,也教大家怎么选民宿。类似的平台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多,但回到本文开头,民宿还是个新生儿,早期教育很重要,但我想其中最最重要的是,不抹杀它的天性。能够把民宿做长久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情怀的人,不忘初心,方可继续前行。